“五一”假期之后,“二阳”“嗓子疼”等词条频频冲上热搜,引发社交媒体上的热议。那么,“二阳”是什么?是否真的来了?感染之后有什么症状?大众到底该如何防护?陕西省疾控中心提醒,“二阳”,就是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应注意做好防护,感染后不必惊慌,科学治疗就行。
(相关资料图)
“二阳”会不会引发大规模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再次感染是指初次感染至少3个月后核酸检测呈阳性,若不足3个月但有实验室检测证明引起感染的病毒是不同毒株,也可以判定为再次感染。而“复阳”是指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呈阴性之后,再次检测呈阳性。一般认为,此时检出的只是病毒片段,并不是完整的病毒,对正常生活没有影响。
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近期出现缓慢波动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短期内出现大规模疫情或大幅回升的可能性比较低。
目前国内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是什么?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XBB系列变异株已成为我国新冠病毒的主要流行株。陕西省近期监测数据也提示,XBB系列变异株已成为我省绝对优势流行株。从我国和全球监测数据来看,XBB系列变异株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但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在早期能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已经“阳过”的人群或者接种新冠疫苗获得免疫的人群来说,体内的新冠病毒抗体水平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4个月至6个月后逐渐衰减,免疫保护力下降,不足以对抗病毒来袭,从而发生二次感染。同时,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突破了我们建立的免疫屏障,出现免疫逃逸,因而造成新的变异株感染。
无论是首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临床表现一般集中在上呼吸道,大多数人对症处理即可,且我国当前大量人群体内还存在保护性抗体,即使二次感染,症状普遍较轻,病程相对较短,重症病例也较少。临床观察发现,“二阳”比“首阳”症状普遍更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但对于脆弱人群如高龄老人、有严重基础疾病的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及早就医,不要盲目跟风用药。
目前,部分人群也存在咽痛、发烧等症状但抗原为阴性的情况,这可能与季节性的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导致的上呼吸道症状有关。上呼吸道中的咽喉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重要媒介,不论是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或是细菌感染,都可能导致咽喉肿痛,应该注意鉴别诊断,对症规范治疗。
面对“二阳”,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面对存在“二阳”的可能,我们应该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可以减少新冠病毒的感染概率,不管是否“阳过”,都应勤洗手,根据实际需要科学佩戴口罩;多通风、常消毒,保持室内环境卫生;保持社交距离,加强锻炼,合理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重点人群要加强防护。此外,大家还应加强自我健康监测,若确定感染了新冠病毒,应避免带病工作、上学,如有高烧不退、呕吐、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和服药。
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新冠康复后产生的抗体在4个月至6个月后会自然下降,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二次感染的风险会增加,因此,更要重点关注和加强防护。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以及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应接种新冠疫苗,筑牢免疫屏障。(记者 张家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