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们受困于“信息茧房”(主题)
【资料图】
专家:防沉迷过程中,家长态度是最重要一环(副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越
● 研究发现孩子使用各类产品的行为是否健康都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经常疏于管教,与孩子交流很少,对孩子经常批评让他没有自信以及他在生活中没有朋友等,都容易出现不健康的使用行为
● 在平台内容池的建设方面,应该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科学普及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学与科普教育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互联网平台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加强有质量的内容池建设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使用短视频的未成年人已近七成。直播与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事件、重大消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近日,在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起的“内容向上 未保向新”网络内容生态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网络市场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命题。如今,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已高于成年群体,受互联网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如何培育健康良好的网络内容生态,构筑青少年保护墙?与会专家进行了共同探讨。
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家长该怎么做?
近年来直播、短视频的兴起,上网看视频愈发普遍,由于内容特点、算法推荐、心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刷短视频容易上瘾。如何有效防止他们陷入短视频沉迷,也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在最新的调查数据中发现,过去一年,青少年模式的使用率从32.1%上升到32.8%,上升幅度小意味着青少年有时候可能并没有使用自己的账号来刷短视频,“我们调查也发现有45%的孩子每周会跟自己的父母一起看一次短视频或看一次直播,意味着我们防沉迷过程中家长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一环。”
他还注意到,许多未成年人会在家里的智能电视上看直播,由于电视上没有青少年模式,许多内容有打擦边球问题或者有超越孩子年龄能够理解的内容,与孩子的需求是不匹配的,“我们真正的防沉迷,不是对优质内容的防沉迷,而是对那些不符合孩子需求内容的防沉迷,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真正在直播和短视频过程中学到更多有意义的知识。”
“刷视频和看直播是很耽误时间的,我们要先解决看直播和刷短视频上瘾背后的心理需求,比如很多孩子感到孤独、情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认为,首先需要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如将手机、iPad进行物理隔离,如放在抽屉里或包里,减少接触机会。其次接触手机或直播视频要有明确的目标或定位,要改变青少年行为模式,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最需要增加参与度的是家庭,比如研究中会发现孩子使用各类产品的行为是否健康都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经常疏于管教,跟孩子交流很少,对孩子经常批评让他没有自信以及他在生活中没有朋友等,都容易出现不健康的使用行为。”
创新技术,让“青少年模式”赋能未成年人保护
在映宇宙集团副总裁梁山看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包括内容保护、时间保护和价值观保护。他介绍,平台严格落实“实名制”,方法通常包括手机号实名制、身份证实名制和活体鉴真。但在实际中,未成年人有可能会用亲戚、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机或身份证注册账号,后面就会出现问题。“我们在充值到一定金额就会触发活体鉴真,确定到底是本人在充值还是未成年人在充值,尽可能把未成年人卡在外面。”
另外,平台也在不断迭代“青少年模式”,如从开屏做好引导,中间的宵禁制度,什么时段不能播,播到多长时间会黑屏等。平台还会从关键词过滤、场景模式再到如今AI综合判断,不断用一些如语音等新技术加强内容审核。他认为,还需要完善客诉受理及反馈。要保证渠道畅通,热线电话能够快速触达,对未成年人的客诉第一时间作出反映。
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孟竞帆分享道,去年5月,微信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福利会,在全国妇联宣传部指导下,将微信产品能力,技术能力以及各种青少年相关公益项目,正式整合升级为“微信绿苗计划”,成为微信青少年保护的官方IP。
他介绍,微信“青少年模式”由2020年5月正式推出以来,已经连续迭代了十几个版本,充分具备了青少年保护相关的能力,当然其中监护人授权,独立密码和全员弹窗能力,得到很多行业和家长们正向反馈,“去年我们还重点针对微信小程序的能力组织一些青少年相关创新活动,已经有超过500款青少年制作的正能量小程序。”
做好网络内容建设,提升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
《直播与短视频平台“内容育苗”观察报告(2023)》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希望平台能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内容推送的管控,通过调整热搜算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流量。
调查显示,大概六成受访未成年人希望平台能够按照年龄分类推荐内容。近五成受访者希望平台能够为他们专门定制匹配的内容。其中,未成年人对内容的需求比以前更加多样化,比如在自然生物类、手工实验类、科学类、历史类等内容的需求大概在50%以上。
在田丰看来,除了平台提供优质内容,孩子还需要接触一个庞大的世界,所以要增加信息的密度。“从技术的角度,我比较反对算法不断的推同质化的内容,这些重复内容会让孩子觉得空虚。”
网易CC直播首席风控官王振华建议,在版权内容获取上,期待有相关部门统筹形成公益性、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内容投放到各个平台,从而增加青少年可观看内容的密度和广度。
方增泉认为,在内容池的建设方面,应该加大对青少年网络科学普及教育方面的投入,希望大学与科普教育机构和互联网平台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互联网平台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加强有质量的内容池建设。同时,他希望孩子们可以动手参与程序的开发,创造很多科技创新的产品,用奇思妙想推动社会进步,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创作者,而不单单是消费者。
抖音青少年科普创作者郝博伟分享,自己也会经常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被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倒,“比如孩子会问我,为什么地球是圆的?晚上天为什么会黑?秋天叶子为什么会落下来?所以我后来开始尝试着帮助他们解答这样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录制成科普短视频,分享在抖音上。”他发现,优质的青少年内容可以更好地建立跟家长、孩子之间的链接,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有助于减轻家长的负担。
孙宏艳提出了未来短视频高质量发展的四个标准,多元化、科学化、个性化和主流化。“科学化、多元化是要通过分层避免青少年模式内容池低幼化,未成年人在发展中需要见到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就像我们饮食要吃五谷杂粮一样,要把有意思和有意义结合起来,做出更积极向上的主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