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第5年。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探索可行的路径和方法,也形成一批实践经验。
4月6日上午,广东省新闻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一批)新闻发布会,介绍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创新成果,也首次介绍了“湾区标准”的相关情况。
(资料图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而“软联通”的核心则是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近年来,大湾区“软联通”建设 “蹄疾步稳”。截至今年2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已有31家银行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为4.36万名个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同期,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30.62万人次,其中享受社保待遇3.55万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第一批20个典型案例涵盖要素跨境流动类8个,民生融合类5个,营商环境类7个,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创新性强。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广东将建立健全常态化典型案例遴选工作机制,原则上今后每年组织开展一次遴选工作,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及时总结推广可学可鉴的路径方法。
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董淳锷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软联通”对大湾区建设的意义是基础性的、深层次的,可以为粤港澳三地的经贸往来、法律合作以及社会生活的融合等方面提供相对一致的行动预期。此次评选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意义,带动相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全面展开,也形成激励,提高各领域、各单位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主动性积极性。
“湾区通”工程加快规则衔接
这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是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在推进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经验和做法。
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推进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关键。董淳锷表示,这里所说的规则既包括法律等正式制度,也包括商业行规、民事习惯等非正式制度;既包括商法制度等实体法规则,也包括司法审判、仲裁执行等程序法规则。
朱伟将首批20个案例的特点概括为:创新突破力度比较大、民生融合举措比较实、先行示范效应比较强。他也强调:“推动规则衔接目的是尽可能缩小粤港澳三地制度性差异,克服不利于要素流动的制度瓶颈,为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空间。”
例如,“湾区社保通”推进粤港澳社保事业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大湾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服务,促进大湾区人力资源便捷流动。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党委书记夏青介绍,在大力推进“湾区社保通”方面,一是完善了港澳居民在粤参保政策,二是建成了覆盖粤港澳三地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打造了横琴、前海、南沙社保服务合作示范区。
具体来看,在珠三角地区设立189个“湾区专窗”,为港澳居民和企业提供便捷服务绿色通道。在港澳地区开设84个跨境服务网点,广东社保服务覆盖澳门全部行政区和香港7个行政分区,港澳居民“足不出境”就可以享受广东社保服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湾区通”领域则是金融。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上线;2022年,试点范围有序扩大,试点银行平稳上线,投资者数量和资金划转稳步提升;2023年,随着港澳与内地恢复正常通关,“跨境理财通”业务迎来新机遇,部分试点银行“南向通”业务在2月份增长超四成……
截至今年2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已有31家银行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为4.36万名个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涉及跨境资金汇划1.86万笔,金额26.66亿元。其中,“南向通”资金汇划20.97亿元,“北向通”资金汇划5.69亿元。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郭云喜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港澳投资者人数较2021年末增长1.3倍,参与试点的31家内地试点银行中,8家试点银行已同时与香港、澳门银行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为投资者提供理财资金闭环汇划渠道;20家试点银行同时开通“南向通”和“北向通”业务。
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作。下一步,广东将研究编制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行动方案,同时,深入推进一批标志性的“湾区通”工程项目,也以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为载体,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集成衔接,以“点”带“面”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湾区标准”助推大湾区融合发展
标准是规则对接的重要载体,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发布会上,“湾区标准”首次被介绍,该标准指经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方共商确认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实施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各类标准的集合。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张文献介绍,“湾区标准”有两种生成方式:一是制定形成,在大湾区没有统一或互认标准的,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制定,经确认后纳入“湾区标准”清单;二是采信形成,对已有且适宜在大湾区实施的标准,经确认后纳入“湾区标准”清单。
从过程来看,纳入“湾区标准”清单过程严谨规范。“湾区标准”形成过程中,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等4家国家级标准化研究机构,联同粤港澳三地权威专家,经过严格的技术审查形成,并由粤港澳三地主管部门共同审核确认。
“湾区标准”内容广泛,目前共有110项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广东省市场监管局联合港澳特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三地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民生领域为重点,以粤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领域为切入点,积极研制互融共通的“湾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湾区标准”清单中有58项标准是由港澳相关机构作为牵头单位或共同牵头单位,包括香港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香港机电工程署、香港消委会等。
“湾区标准”对大湾区发展有哪些作用?
张文献表示,一是大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以标准的“软联通”推动实现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二是有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推动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三是积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以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湾区标准”,提升大湾区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
接下来,广东将进一步拓宽“湾区标准”清单,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等重点领域研制或采信更多高质量“湾区标准”,也进一步推进“湾区标准”产业化、国际化。
结合地方特色促进“软联通”实践
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的“软联通”基于各地的发展特色,形成了一批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典型案例。
在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港澳投资企业数量众多,以往港澳等外资企业落户来回跑动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创新搭建穗港澳商事登记“跨境通”平台,免费为港澳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跨境流转等“一站式”服务,实现港澳等地外资企业商事登记事项100%纳入“跨境通”服务范畴。
“跨境通”推出后,港澳等地外资企业在黄埔的商事登记全流程办理时间从平均1个半月压缩到9天以内“足不出境”就可完成,时限压缩80%。据统计,2022年黄埔区共为超100家香港、澳门等地外资企业提供“跨境通”服务。截至今年3月底,该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金)3212.03亿元,同比增长45%。
江门则是著名的“侨都”,据统计,每5位香港人、每3位澳门人中就有1位是五邑籍乡亲。因此,江门把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作为推进江门与香港、澳门三地融合的抓手。此次江门创新港澳居民“零出关”办理内地政务服务模式入选典型案例,运用“数字政府”在境外设立综合性政务服务专区,便利粤港澳三地的企业和居民。
在前海,围绕着现代服务业深港合作的制度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截至目前,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65项,其中全国复制推广75项,全国各地自发复制推广465项以上。
例如,在推动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方面,前海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和深圳国际仲裁院,以司法终审和一裁终局的“双终局”架构为两支柱,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也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
董淳锷关注“前海创新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这一案例,在他看来这个领域既涉及实体法也涉及程序法,与一般业务操作机制、业务合作机制的对接相比,难度更大。
“单就法律实践领域而言,我期待进一步深化推进的重点问题是粤港澳三地实体法律规则的衔接及其适用机制的对接。在这方面,可按照‘先私法、后公法’,‘先商法、后民法’,‘先协同,后接轨’的步骤推进。”董淳锷说。